夏深耕
夏深耕,男,浙江永康人,自幼受爷爷影响酷爱书法,遍临名家碑帖,并从中汲取营养。稍长即痴迷于古文,历史和哲学,尤得益于辩证唯物主义,主张将唯物辩证法融入到书法之中。其为人坦荡,生性耿直,崇尚自然,慕古学为峰,以名贤为友,力求用功夫、学养和意境来凝就书法,其作品在全国书画大赛中屡屡获奖,颇受艺术界和收藏界的赞赏重视。
创作感言:古之人将各种思想渗透到书法之中,如孔孟儒家思想的浸淫,如书法的小宇宙观,书法的人格化观点,书法的自然形象观,书法元气观。我认为书法是全象,我们常人只是盲人摸象,只能管中窥豹。书法是一定境界的心灵写照,既包括上述各观点又真实而从容去反映作者的思想水平所认识到的精神世界,认识无止境,世界无穷尽,书法也就没有光辉的顶点。因此我主张寓辩证法于书法中,加强内心修养,心灵的熏陶和书 写技巧的持续锤炼直至到老到死。学书几十年了,我慕古学为峰,以名贤为友,每天都扪心自问今天学到了什么,创作中我从没写过相同的两幅作品,以现代的条件,加之我几十年如一日的学书毅力和如止水般的心境,能近古人乎?能!能!!
全国王羲之补帖第一人夏深耕
欲惜墨如金
不知要经过多少挥墨如雨
“时光荏苒,时间对我来说完全不够用,度年如日,而要做的书法事务却很多很多……”
说这话的正是“书痴”夏深耕,他为了钟爱的书法放弃了银行的“金饭碗”,为了正常的生存需求又兜了一大圈,他庆幸终于能深深植垦于他所追求书法事业上,深深地耕耘在书法的原野里。
看到《兰亭集序》
他就再迈不开步子
夏深耕出生在浙江省永康市,今年40多岁。每次见到他,总能看到他手上拿着几本书帖和《王羲之书法集》在琢磨,在临摹。王羲之笔法早已失传,可就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贫寒书生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弘扬这一书法绝技。他说,我练习书法用的毛边纸、旧报纸、宣纸足装几卡车,就连磨墨用的水也许可装几大缸。一直以来我就痴痴地以古人为榜样临池不辍。如遇路人求教书法,他会毫不保留地详细阐述王羲之笔法的内在精神要素,如何体现一种阴阳和谐、又是如何辩证统一的,怎么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中庸之道。
他对书法的先天禀赋,从三四岁就开始萌发了,“别的小孩都含着指头吃,他喜欢伸出小指头在她手背上胡乱地画线条。”夏深耕的母亲总爱念叨儿子小时候的奇怪举动。
长大以后,夏深耕像其他孩子一样,每天上学、玩耍,但是每每看到有关书法的东西,他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多看几眼。卧房墙壁上毛泽东的草书影印件“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他百看不厌;家乡的老祠堂是他儿时最流连忘返的地方。
高一那年,夏深耕偶然在新华书店看到了一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字帖。“对学书法的人来说,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不二法帖,书不崇晋,终入野道。可以一辈子反复临习的。”一拿上那本《兰亭集序》帖,夏深耕觉得如果当时不把帖子买下,他觉得不会迈开步子离开书店了。
买下字帖以后,夏深耕开始了每天疯狂的临摹练习。“要成为王羲之式的书法家”的远大理想已慢慢深植内心。“学校要上课没时间,放学以后回家苦练呗。”但是,放学后父母亲经常需要他帮忙做点家务,因练书法太投入,他经常因为忘了父母所交代的事情而被训斥。“因从小站立悬肘练习,那时候经常练到手脚麻木,夏练三伏,冬习寒九。而在常人看来是傻蛋一个,既不去谋生,又不去苦读功课。”
绕了一圈
他终究还是回归书法
1986年,夏深耕考上了浙江工业大学学习建筑专业。“因为我爷爷是做建筑这方面的,所以算是家族传统吧。”不过直到现在,夏深耕都挺后悔自己当时的决定。“如果我从那时候就开始专心研究书法,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也许能更深。”
大学期间,空闲时同学们都结伴出游或者跳舞、玩游戏,夏深耕却要么窝在图书馆温习专业课要么苦临二王法帖,要么游历文化名人艺术馆、纪念馆。大学毕业后,他到银行工作,每天下班回家后,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书法研习上。
但是,一段时间下来,他觉得仅有的这点下班时间,对他研究书法来说完全不够用。2001年,夏深耕毅然辞去了待遇不错的银行工作,在家日夜操练书法。“那时在银行上班还是很不错的,很多人梦寐以求,我辞职后许多人都认为我太傻,家人也无法理解。”
2001年辞职后,夏深耕经济上捉襟见肘,自己的书法爱好根本无力满足,所以他又捡起大学的建筑专业搞起了建筑设计,更有人以20多万元年薪聘请他搞房地产开发。“我发现搞建筑业余时间更少,我更没时间练书法了。”夏深耕再一次放弃了建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书法。
2003年起,夏深耕先后在永康宾馆旁和五金广场成立了“夏深耕书法工作室”,一边书法培训一边研究书法。“这样子虽然收入不多,但是我做研究的时间更充裕了。”夏深耕觉得自己如鱼得水,回归自己理想的生活。
气韵与王羲之笔迹神似
他成为全国王羲之补贴第一人
“我觉得书法是文、史、哲等很多方面的结合,所以学书法不能只练习书法,还要将很多学问融会贯通。”所以,夏深耕求益多师,他的恩师不仅有画国画的,研究历史的,还有太极拳大师,他甚至把李小龙和霍元甲奉为偶像。“静”“勤”“明”是夏深耕书法的精进法宝,既有理论的指引,又有大量的书法实践。夏深耕的书法日渐精熟,已臻化境。
除了王羲之的字帖,夏深耕还临习了钟繇、王献之、褚遂良、怀素、米芾、董其昌等人的书法,这对他现在的王羲之笔法的形成,都有很大的作用。“小时候就喜欢王羲之,现在还是最喜欢研究王羲之。”
王羲之的《平安帖》原本有27个字,可是现存版本里只有20个字的笔迹是完整,像“此”、“粗”等其他7个字,都已经残缺不全或者完全无法辨认。几年前,夏深耕开始为王羲之补贴。
对于王羲之的笔法,夏深耕已经深谙堂奥,但是他觉得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要了解王羲之生活的历史文化背景,尽量多读一些古书,体会东晋文人的那种精气神,才能尽量在气韵上跟原来的笔迹神似。”
现在,夏深耕所补的字迹跟原帖相比,已经几可乱真,也得到了不少藏家的认可,被业界称为“全国王羲之补帖第一人”。
“几年前,我用王羲之的笔法,创作了这幅《荔枝图序》书法精品。”夏深耕说,好作品无可复加。这幅字里有11个“如”字,没有雷同,各具神态。“现在已有有识之士人在谋划,想把我的《荔枝图序》刻在珍贵的红木上,传播我的拓片作品。把我的《观潮帖》作品刻到石碑上立到钱塘江边。”书法是时代的骄傲,是一幅社会抽象画。夏深耕希望用自己的书法,为国家和这个时代传文纪事,为后人留些光照千秋的艺术品。
夏深耕,字耘斯。男,67年生,浙江永康人。中国书协会员。幼承祖训,学渊性爽,兼爱文学、哲学、历史、音乐、太极及收藏。其勤奋、务实、低调却又傲岸耿介,甚至不太懂得人情世故,有着一股强烈的古代文人的精神气质。其书求益多师,秉古而化,清新脱俗;其人思想不凡,对世间万物多有真切的感悟和不俗的见解,寓唯物辩证法于书法之中,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撰写了许多书法论文。其轻名衔,淡金利,历经常人难以想象之磨难,穷几十年之光阴孜孜以求书法艺术,并立志趋古近古,慕古学为峰,俟后人相识。著有书论《关于书法的一些哲学思考》、《书法的辩证思维之管窥》、《思与书》、《太极与书法》、《圆方笔法与太极开合》、《书法结构浅探》、《书法中古笔法之窥探》、《书究圆融》。
钟情书法,辞去银行金饭碗 书痴深耕书坛三十年
http://news.QQ.com 2007年07月02日10:49
浙江日报网站 胡哲南 陈立华
浙江在线07月02日讯
在永康,有一个自小没有受过任何专业书法训练、只凭一腔热情莽莽撞撞走进书法艺术世界里的人,从2001年毅然放弃银行这只“金饭碗”开始,走上了一条书艺苦旅。他叫夏深耕,在他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将自己对天地万物的感悟熔铸于笔端,达到书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夏老师,这一笔应该怎样写?”“夏老师,你看我这个字写得怎么样?”昨天下午,走进夏深耕在该市东城街道的住所,扑鼻的墨香让人顿时神清气爽。记者抬头看见墙上的字画,每一幅都自成风格,有的气度浩然,有的雍容华贵。在他简陋的家里,秃笔如冢、废纸如山。
今年40岁的夏深耕出生在永康市古山镇世雅村,又名如沙一粒,号声石,人称“阿雅”。他自幼喜爱书法,9岁时不知从哪里觅来一本破旧的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成了他最初的启蒙。一直以来,他磨墨临池,慕古追古。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参加各种书法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成年后,他的书法又上溯到张瑞图、王铎、米芾、怀素和钟王名帖。他学碑则不拘一格,临其浑厚、朴拙和笔法。
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后,年轻的夏深耕已是永康某银行房地产信贷部的工作人员,他仍难舍心中最爱,每天下班后他会准时回到自己简陋的美工室里,苦心习字,把堆积在那里的陈旧报纸全数写光。2001年,为了书法,夏深耕做出了一个生命的抉择:辞去银行金饭碗,在家专心练书法。夏深耕说,他不愿意为求果腹,在忙碌的生活中放弃了一生中最大的爱好,他毅然选择了辞职。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夏深耕始终保持着如水的平静,他的语调平和,神情淡定。他说,辞职后,专心练书法的他意识到从前花费巨大精力习字所悟得的一些方法是完全不足取的,有些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虽然他习字已有20多年光景,现在必须一切从头开始。
为了更多地了解、研究历代书法艺术家的书论,夏深耕一有空就往书店跑。那时候,他节衣缩食,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来购买书籍。他甚至有一个星期只吃稀饭加榨菜的纪录,然而两年中,他购买各类碑帖、书法理论书籍却达一万多元。
物质上对自己的极度苛刻伴随着精神上的日益充实,夏深耕的字越来越灵气灌注。为了执著的书法艺术,夏深耕付诸的努力巨大:每天至少练习书法、研习书论4个小时,除了教授一些学生以维持必要的生计外,他几乎足不出户。
“汉字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华文化不朽的重要象征。”夏深耕说,他想做的,只是不断地求得明解,在这种精神气韵的承袭传递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