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增山水作品展

[主页] [上一层] [关于我们] [加盟方式] [全部艺术家] [联系购买] [艺术资讯] [友情连接] [请您留言]

[山水画家] [花鸟画家] [人物画家]

 
 

 

 
       
 
作品 1 作品 2 作品 3 作品 4
       
       
 
作品 5 作品 6 作品 7 作品 8
       
       
 
作品 9 作品 10 作品 11 作品 12
       
       
 
作品 13 作品 14 作品 15 作品 16
       
       
 
作品 17 作品 18 作品 19 作品 20
       
       
 
作品 21 作品 22 作品 23 作品 24
       
       
 
作品 25 作品 26 作品 27 作品 28
       
       
 
作品 29 作品 30 作品 31 作品 32
       
 
作者简介

 

宋玉增


宋玉增,五八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宋玉增,字北海,室名瞩心楼,大昱堂。北京人。曾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研究会研究员,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理事,太行中国画协会理事,世界收藏联合会书画艺术顾问,中国水墨画研院副院长。 作品在中国美协及国家级大型美术展览中多次获大奖。其艺术成就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北京画坛》《万山红遍》《经典.风范-中国当代核心画家作品集》等多种专业书籍杂志报刊电视台媒体以专题介绍。入选中国书画报“2007年中国画十大年度人物”, 2008年作品《长城永固》参加“和平颂”——神舟七号太空飞行艺术之旅,200910月作品《嘉谷籠烟》入选〖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电影家协会、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美术家翰墨飘香作品展”。 2011年作品《云锦天章》参加“文明颂”天宫一号飞行之旅。 出版著作有《山水画浅议》《宋玉增画集》《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丛书.宋玉增山水画作品精选》《中国美术家大系﹒宋玉增卷》《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宋玉增》等十余部个人画集。
 

作品润格:2013年度,每平尺两万五千元,六尺以上另议,八尺整纸以上超大作品加倍
 

评论
 

造云山之大境 显万壑之雄风—浅析宋玉增的“宋家云山” □ 贾德江

□  贾 德 江

   梳理新时期以来的山水画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创新已成为许多画家创作的终极目标。大家无不创新,无不以种种努力开疆拓土,创造独有的风格,希冀刷新当代山水画的面貌。有的主动或被动地借鉴西法以求变革发展,在“引西润中”的范围上下功夫; 有的在媒介材质上着力,形形色色的水墨艺术此起彼伏;有的乐于寻找特殊技法的运用,“连喷带吐,连拓带印”的制作风盛行;有的崇古尚法,重新回到“师古人”“师造化”的道路上来,一时间刮起了“李可染热”、“黄宾虹热”的旋风。21世纪伊始,随着创作环境的空前宽松,各种艺术形态“共享天下”的局面形成,山水画在当代发展走向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直默默地沉潜于山水画创作和研究的宋玉增也面临着前行的困惑、思考与抉择的问题。

   宋玉增是一位思想者,面对山水画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他认真地细致地观察与思考。他看到了融合中西的“持久战”过去了一百年,借鉴西法并不是变革中国山水画的灵丹妙药,这不仅是因为中西绘画形态背后文化观念的差异,而且具体手法的现实运用也存在着诸多难题。即便是有几位颇有成就的画家,在借鉴西法时,往往也是最低限度地运用西方绘画元素,而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笔墨特性来完成自己的创新目的。至于抽象水墨、水墨构成、实验水墨等水墨艺术表面看来和原来意义上的中国画有些相似,但究其根本只是以违反常规的探索方式完成了对中国画的形式有限渗透而已,它们之间实际上是泾渭分明、各行其道的两码事。

   宋玉增认为,传统与现代,脐带相连,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不可偏离传统中国画的文脉,高度重视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和现实的土壤上深化扩大山水画的审美领域,丰富完善其艺术手段,应该是最具中国气派的当代山水画的发展正途。重视传统,并不是一味摹古成风,丰富艺术手段,也不是对李可染、黄宾虹的沿袭,更不是以降低笔墨内涵及精神价值的“游戏笔墨”。中国山水画应当有一个“新发展”、“新面貌”,应当“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变古为今”的审美取向,是一种“笔墨当随时代”的思维方式。由此,宋玉增没有选择直接移植西方绘画方法的道路,而是从传统绘画的内部寻找突破口,努力以自身的力量去解脱传统的重压,从表现时代精神着眼,从深入继承中国画的传统中拓开新意,建立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宋玉增前期作品来看,主要以太行奇景山水别开生面,饮誉画坛。行笔多用北宗勾斫之法,劲挺硬韧,重北宗之骨,见石之锋棱;运墨少积染而施以斧劈、钉头皴,墨中见笔,有深浅之色,有晦明之妙,复又融以南宗之韵。其笔墨得古人很多,这是他立身之本,尤得江山之助更多,画面因此意境高阔、山势峥嵘,多北宗意趣,又兼南宗优长。画风明显受到范宽、李唐、马远、夏圭之影响,多在山法、石法、树法的突破,多在丘壑的变化、皴法的丰富上全力以赴,将传统山水的笔墨丘壑之美的整合,臻至到一种令人惊绝的效果。

   如果说,对“山法”、“树法”、“皴法”的求新出异,是宋玉增长期钻研中国画笔墨取得的成果,那么,对“云法”的专注和用心,应该是宋玉增近几年的重大创获。他把云气引进他的山水,把“山水中云”变换为“云中山水”,让云气和山形树貌一样成为画面的主体,让山水尽染在一片祥云瑞气之中。这云不是一朵形单影只的薄雾闲云,这气也不是一道闪现的云霞,而是一种大气磅礴,云涌山顶,气向丛林的宏大景观。个中对“云法”的拓展、强化与再造,为他的山水带来鲜活丰富的视角变化和图式调度,所谓“立于前人之外”而又不重复他人成就的笔墨个性,正是以“云山”为载体,对运动中的大自然的节奏和韵律的捕捉,所呈现的特殊魅力是一种大手笔、大气魄、大境界的美学追求。

   宋玉增告诉我,他的学画过程,“起初临摹前人范本,接受传统教育,后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印证,得到启发,回来后有所变更,创立一些新技法”。宋玉增近年独创的“云法”、“云山”的新面目,无疑也是得益于前人的成就,有感于对自然山水创造性的体察和顿悟的结果。从“米氏云山”勾染法,到“陆家云水”勾线法,从董其昌的留白法,到“李家山水”的晕染法,宋玉增对这些古今画云之法是十分熟稔的,在他的前期作品中就有仿效他们的痕迹。当他对传统“山法”、“树法”的程式规范有所突破之后,他在实践中认识到云气与山川的相拥怀抱对于表达形象气韵的重要意义。他看到了传统“云法”的薄弱环节及其发展空间,倘若把“云法”这一向不被人重视的辅助之法加以充分发挥,或许可以改变山水画的面貌,展现出一个山水画的新境界。于是,他决定以云山为切入点,开始在现代语境下打造“宋家云山”。他陆陆续续地画出了一系列云山作品,仍然以太行雄山大川为创作母题,歌颂它的永恒与博大,透视它的沉默与苍凉,所不同的是,大山因云蒸霞蔚更加雄奇瑰伟,巨壑因雾绕群山更加峻峭莫测,画的都是峰峦层叠、云烟变幻的苍茫云山。他画《深壑得云溪水闲》的沉雄,他画《云涌太行》的壮阔,他画《峰高白云低》的巍峨,他画《云锁群山》的神奇,他画《壁嶂堆云》的险峻,他画《抱水吞云已接天》的幻妙,他画《祥云徘徊山水间》的灵秀,他画《浮云长水》的清旷,幅幅都是云世界,幅幅都是云家乡。画中白云团块式结构的云烟缭绕,与山峦丘壑的苍厚雄强形成柔与刚、黑与白、动与静、虚与实、藏与露、开与合、圆与方的多重对比,群山在云中跃然纸上,万壑和云团一起飞升,还远山近水一层迷茫,让长天大野时隐时现,“宋家云山”以万壑贮祥云、山魂蓄云中的巧夺天工的意境,卓有成效地表现出大自然永恒的活力和对时代精神的独特感受。可以肯定地说,宋玉增的“宋家云山”已不是传统的面目,他的“云法”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勾线法”、“留白法”、“晕染法”的小情小趣,而是以一种云开天地的飞扬与浩荡,显山川之大气,造云山之大境,展万壑之雄风。他以一种写实与写意结合的手法,在云卷云舒中,皴染结合、浓淡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表现出云的体积感、流动感、厚重感、飘逸感和雄强豪壮的气势。山助云势,云增山色,“云”已经成为宋玉增山水画作品的一个重要意象符号,与山石树木平分秋色。宋玉增创造了一个唯他独有的云山世界。

   细读他画中的“云法”,不是勾,不是皴,也不是染,而是以浓浓淡淡的“墨点”写就,高在一个“写”字上。一笔下去,既是笔又是墨,既是点又是形,既体现云的明暗体积,又体现笔墨自身价值,这种不妨暂时称之为“云点皴”的语汇,是宋玉增的创造,完全符合传统的笔墨规律,又以他人所无的样式丰富了“云法”。它的精妙处还在于见笔见墨,在于以点成面的积墨法运用,否则见墨不见笔,犹如“画肉不画骨”,云山便缺乏气度。他的具体做法是: 笔笔见浓淡,点点有秩序,层层皆分明。云的形状,变幻无穷,时聚时散,千姿百态,忽儿云朵片片,忽儿云层重重,有时穿山荡谷,有时云涌大壑,其中虽不乏引西画素描明暗之法,但笔法依然起着主导作用,在纸墨中透出用笔的性情,西法已失去本来面目而成为“宋家云山”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宋玉增打破了传统“云法”的造型法则,根据自然,根据理法,根据想象与创造,把云涌向山顶、涌向丛林、涌向泉瀑,让云气托举现实,令云团染透图画,让所有景物若实若虚,如行如藏,让山山水水时隐时显,让中国山水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正大气象,他把中国山水导引到一个“云山浑融一气”的大美之境。宋玉增的创作思绪一直在云天和大地间涌动,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他力求他的“宋家云山”不在表面上做文章,而在于承载着更多的哲学内涵,开拓出一个博大的宇宙空间,使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堂堂正正地进入中国山水。

   的确,纵观中国绘画史,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绘画中,如此反反复复地挖掘云气和山川林泉互融互动这个主题,又不断强化它的艺术含量,不仅画出所见,而且画出所思所想,注入了让人感奋的精神容量。欣赏他的画,荡气回肠;品读他的画,意高境远。这里有传承,也有创新,这里有真诚,更有胆略,那老辣苍翠的云壑山涧,那韶秀幽深的茂林云泉,那云烟供养的丘壑山川,传递的不是文人的忧患意识与自我遣兴,而是完全出于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自然大美的颂扬。

   专精是以广博为前提,独到是以多艺为依托,这里不仅有画技画理的成分在内,更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修养相辅相成。宋玉增正是凭借他的技艺精湛、画理通透,经过实地观察、写生积累与实践的长期摸索,创造了他的“云法”,名副其实地建构了他的“宋家云山”。因为他的云,体现了他的家法、他的胸襟、他的品位和人格,体现了中国山水的精神,展现了时代的品格。

2012816日于北京王府花园


观云烟幻化  看山魂欲出 —鉴赏宋玉增之“宋家云山”

/杨帆

  品读著名山水画家宋玉增的系列作品,甚为激赏。思忖再三,给出几个字——“宋家云山宋家法,并建议刻制闲章两方:一曰宋家云山,二曰烟云供养。一贯谦逊低调的宋玉增闻罢略作沉吟,一再道谢,却未置可否。

   时隔不久,著名美术评论家贾德江先生对此表示高度认同,特撰文《造云山之大境 显万壑之雄风》在画技画理及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层面上对宋家云山进行了中肯而透彻的分析论证。由此引起了画界的强烈反响,有人执笔评析宋家云山在当代的意义,还有人甚至发出了画云大师的赞叹之声。

   方家有目共睹,宋玉增的宋家云山开辟了中国山水画的新场域。其独创的云法——“积点法从勾线法、勾染法、留白法、烘染法等传统画云技法中脱颖而出,从而使这一意象符号从山水画中无关紧要的陪衬点缀破茧成蝶为画中的主体。云,这个自古以来一直垂首敛眉、怯怯懦懦地陪侍在大山身侧的小丫头,开始与大山联袂登台表演华美的双人舞。云与山光彩互映,缱绻缠绵,犹如神仙眷侣。如此一来,谁能说清是云的绰约多姿衬出了山的巍峨壮美,还是山的端严整肃托出了云的风情万种?

   且看《高亭临水浮云来》,群山朗润,白云蒸腾,树木蓊郁,流泉淙淙,洋溢着雍容典雅的气质和欣欣向荣的欢悦情调。在整体气象和布局上,既有磅礴的气势美,又有流动的气韵美;既有北方山水的雄奇,又有南方山水的秀润。

   再观《白云抱幽》,山岭暂敛威仪,显得和颜悦色,可亲可近;环绕在山谷间的云朵绰约多逸态,轻盈不自持,柔软绵白,盈盈可掬。观者如入温柔的白云之乡,燥气烦忧随之平息。正如南北朝的吴均诗中所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云涌太行》中,太行山如铜墙铁壁般巍然肃立,不怒自威;幽深厚重的云缓缓流动着,雍容舒展如闲庭信步。山和云仿佛无声地回忆着当年抗日烽火中的浴血奋战,体现出一种经历千难万险后处变不惊、沉着淡定的大将风度。整个画面古朴雄健,博大壮美,充满了历史沧桑感,营造出了一种令人肃然起敬、沉思感奋的气氛。

  《浮云弄岳》典雅精到,空灵飘逸,耐人玩味。云踪半隐,飘然出岫,宛若山中高士、世外仙姝,寄寓了浓浓的中国古典情怀。闲云那轻薄透明的质感,超逸悠游的姿态正是古句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的传神写照。看到那白云缭绕中错落有致的茅亭村舍,又怎能不让人想起唐诗《看云》中深处卧来真隐逸,上头行去是神仙的句子?妙不可言的是,整个画面幽而不僻,静而不寂,似有淡淡的欢欣情味徐徐弥散开来,极尽风流蕴藉之美。

   《抱水吞云已接天》是宋玉增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其格调最为张扬激越的作品。只见一条云龙横贯千岩万壑,气旺神足,大气盘旋,纵横跌宕,蜿蜒游动呈升腾之势,却又在似与不似之间。张力之雄强,气格之雄浑大有汉唐气象。作品的高妙之处在于,矫若惊龙的云体雄奇阔大,势力开张,变化莫测,充满了强烈的冲突感,甚难收拾,然而画家却以高超的构图技巧实现了整体的大开大合,高华整炼,气韵和谐。整个画面动静结合,虚实相间。既豪纵恣肆,又法理谨严;既气脉蒸腾,又深沉稳重。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中高潮部分的视觉再现,胜利狂欢的情绪贯穿整个画面。它是英雄精神力量的赞歌,是宏大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其中的山和云都是英雄的象征物。《抱水吞云已接天》中,无论是云的形态、气象还是作品的主题意旨皆可谓旷古未有,画家胸怀逸兴壮思飞,情动于衷而形于画,状写襟怀之浩荡,充分表现了豪迈的民族气概和时代精神,笔墨图式语言与精神主旨达到了完美统一的境界,堪称中国山水画的新典范。

   通过作品可以看出,积点法的优势在于对云的明暗、体积、层次、浓淡、虚实、情态、动感的高度表现力。无论是云淡风轻、云蒸霞蔚还是云谲波诡,亦无论是开合聚散还是若隐若现,都显得游刃有余,且赋予了画中之云可驾可卧的审美特质。深入分析发现,宋家云山不仅具备了以上形式语言的特点,更具备对主题意旨,对文学、历史、人文、哲学等意识形态的高度表现力,作品意境宏阔,意蕴悠长。这依靠的当然不只是积点法,更是画家与自然山川身心交融所化成的胸中丘壑,是画家的文化修养与品性。透过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位气格豁达,光明磊落,生活体验广博,学识修养丰富,笔墨功力深厚,情调趣味高尚的博雅之士。

   欣赏宋家云山,远可观云山峥嵘何壮哉,近可察细草香生小洞幽。美在大景中套小景,豪壮浑厚中见精细之笔。画间林木华滋,蔚然深秀;飞瀑激石,泠泠作响;山路纵横,茅舍俨然,分明实现了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可游可居的山水画审美理想。在此基础之上,宋玉增又以古今独步的积点法打造出了可驾可卧之云,使中国山水画进一步契合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与此同时,还赋予作品正大刚直、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质,营造出了彰显时代风貌的现代人的精神乐土。

   道家认为,身处山水景物间凭烟云供养可致长寿。明代文学家陈继儒有曰: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逝,盖画中烟云供养也。神游宋家云山,观云烟幻化,看山魂欲出,驾云游山,枕山卧云,如醉如仙,此乐何极!既可在荡胸生层云中培养浩然之气,又可体悟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与精神滋养,烟云供养若此,不亦妙乎?

 

 

联系
 

联系:国画365网
手机:13851198365                                

第一时间內为您直接联系艺术家本人
作品具体价格或润格等待咨询艺术家

                  

备注

 

如果您在浏览鉴赏后想收藏艺术家此类作品、或购买更多作品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可直接联系艺术家本人,联系手机:13851198365。更多联系方式见本站“关于我们”或“购买方式”等处。欢迎收藏家、画廊、艺术馆联系购买预定!谢谢!

 

 (20130629-20071001)

 

 

[上一页] [上一层] [下一页][山水画家] [花鸟画家] [人物画家][上一页] [上一层] [下一页]

 

版权所有:国画365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