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昌镕花鸟作品展
 
 
 
 
 
 
 
 
   

 
 

 

 
       
作品 1 作品 2 作品 3 作品 4
       
       
作品 5 作品 6 作品 7 作品 8
       
       
 
 
作品 9 作品 10 作品 11 作品 12
       
 
作者简介
 

谭昌镕  


一千年出一个张大千,五百年出了个谭昌镕。这是圈内的一个评价。谭昌镕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教学事业和国画艺术创作,以传统功力见长,是国内外收藏家看好的画家之一。对此谭昌镕先生谦虚地说,我不是什么大师,我只是一个手艺人。

谭昌镕先生把自己的艺术经历分化成加减乘除四个阶段

谭昌镕先生生于一九三三年,四川成都人,自幼喜欢绘画戏剧戏。十三岁当上了学徒工拜老师倪冰生先生,进入剧团画布景。之后在成都的南虹艺专学习,成都解放后谭昌镕先生再次回到剧团工作一直干到六十岁退休。

这一阶段,是谭昌镕先生做加法的阶段。年轻的时候,什么都学,什么都想试一试。解放前在剧团工作的时候,老师用《芥子园画谱》开蒙,而谭昌镕先生在那个时期似乎更喜欢画西画,尤其喜欢水彩。业余时间,谭昌镕先生几乎都在画画,时间充裕的时候就外出写生。

文革前,谭昌镕先生是典型的不关心政治走白专路线的人物,一九五七年中国反右运动中差点被划成右派。成都川剧团的直接领导是成都市市长李宗林,李市长非常热爱艺术,他不想剧团受到运动的摧残。正好遇到一九五八年邓小平到成都,李市长想方设法请邓小平到剧团看戏。看戏结束后李市长便向邓小平汇报剧团里面的运动情况。邓小平听完后说,你们是演戏的,把你们的戏演好,你们没有右派。就是这句话,让谭昌镕先生所在剧团成为全国唯一没有划右派的剧团。

躲过反右运动的磨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谭昌镕先生还是作为“牛鬼蛇神”被揪出来关进了牛棚。谭昌镕先生说,孔子讲三十而立,文革的时候我三十三岁,我整个三十就没有立起来,基本上就属于倒下去了。一倒就是十年。文革完,我四十四岁,还好。

也就是这个时候,一九七六年,谭昌镕先生正式开始了艺术创作。这个阶段是谭昌镕先生艺术生涯中的减法阶段。之前画了很多,积累了很多,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时候了。

从一九七六年到一九九三年谭昌镕先生退休,尤其是八十年代,西方各种艺术思潮进入中国  ,给受到禁锢的中国艺术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那个时候,有各种各样的新鲜的艺术观念、艺术行为的出现。谭昌镕先生周围也聚集着这么一批喜欢艺术的青年人,大家经常啸聚在一起。单位的宿舍,那是一个木结构的老房子,多的时候有二十多人,仿佛要把楼压塌。

在各种芜杂的艺术思潮面,谭昌镕先生反而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找到、领悟到自己的艺术方向。谭昌镕先生说,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但还是看了很多理论,有的理论你越看越糊涂。谭昌镕先生喜欢自己琢磨,由于在剧团的长期工作,人生观、艺术观,很多都是受到了戏剧里面的故事影响。儒家思想的忠孝仁爱,在谭昌镕先生的思想里面扎根了。同时戏剧里面蕴涵的艺术观念,给了谭昌镕先生很多东西去想,并且影响了谭昌镕先生后来绘画艺术的观点和艺术追求。谭昌镕先生说,戏曲保持了很多艺术精华,过去批判的什么戏曲程式化、脸谱化,其实它们是戏曲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没有这些形式,就不成其为艺术。谭昌镕先生说,你们看戏曲抓意是抓得很好的,你看骑马没有马,它有个马鞭,就是整个意思。如果骑个真的马在台上跑,就没有戏曲这个艺术了。在谭昌镕先生看来,马鞭就是形式,形式就是艺术。所以谭昌镕先生说,只有内容没有形式就不是艺术。绘画同样如此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创造自己的一种形式,才能成派。艺术家给后人能留下的就是派。

谭昌镕先生的梦想实现了,集中精力创立了属于自己的“谭派”艺术。流传后人。

解决了艺术上的困惑以后,谭昌镕先生潜心创作,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同时谭昌镕先生的作品也很受艺术市场的青睐,在东南亚尤其受欢迎,是中国比较早致富的成都画家。这倒是实现了靠手艺养家糊口的愿望。谭昌镕先生在市郊的桃花源别墅修建起了自己的家-没名堂,真正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谭昌镕先生说现在这个时候就是他的乘法阶段,我画得比以前还细致和深入。到了80岁,我准备开始做除法,除就更利害了,别看就是几笔,其实就是几十年的精华和功力。
 

 

联系
 

联系:国画365网
手机:13851198365                                

第一时间内为您直接联系艺术家本人
作品具体价格或润格等待咨询艺术家

                  

备注

 

如果您在浏览鉴赏后想收藏艺术家此类作品、或购买更多作品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可直接联系艺术家本人,联系手机:13851198365。更多联系方式见本站“关于我们”或“购买方式”等处。欢迎收藏家、画廊、艺术馆联系购买预定!谢谢!

 

 (20071001)

 

 

 

版权所有:国画365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