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时报·世间不可无此公
——陈光林及其钟馗画
来源:江淮时报 作者:潘立纲
加入时间:2012-3-14 9:00:13
2011年8月上旬,安徽电视台《我爱诗书画》摄制组走进宿州。作为该栏目的艺术总监,我选了几首有关钟馗的题诗,供陈光林参考,指定为他拍摄两期钟馗题材的节目。有同事指着钟馗嫁妹图说:钟馗做鬼亦风流,身边不时还有美女相伴!看来,时下不知钟馗何许人者绝非个案,这引起我撰写陈光林及其钟馗画的兴趣和责任。
光林一米八八的个子站着作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拍摄期间,我静静地站在他身边享受着他作画的全过程;他用笔大多是中锋,偶也伴有侧锋、逆锋,象是在书写。唯不同于写字的是,他笔无妄下的线条,忽粗忽细、忽枯忽润,行笔忽急忽缓、忽轻忽重,抒写出来的不是汉字的诗文,而是头戴乌纱,身着官袍,豹头虬须,手持利剑,威武潇洒的伟丈夫。此君者,钟馗是也。陈光林说,他的钟馗造型有百多种,这一句轻松话语孰不知要下多少年的功夫!我注意到,仅是乌纱帽翅他就有十多个造型。他的人物画不仅中锋用笔,干脆利落、沉静果断、风骨遒劲,而且笔法多变善变,我真切地欣赏到了在现代不少人物画中久违了的笔法展示,除了春蚕吐丝的“游丝描”、细匀工整的“铁线描”,还运用了“兰叶描”、“橛子描”,以及实起虚收、顾名思义的“钉头鼠尾描”等等,他赋予线条鲜活的生命,使人物全身增加了动感,让浪漫主义的人物写意画倍增生动。正如陈传席先生的品评:光林吸收了吴道子、任伯年的笔法、技法,但创作出了比吴道子、任伯年更多、更富时代特色的钟馗画作。这应当是陈光林钟馗画作品的一大特色。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就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号图画作为精神寄托。图腾可谓最初的特殊的吉祥物,后来依据谐音会意之法丰富发展出灵异吉祥、动物吉祥、植物吉祥、生肖吉祥、时节吉祥、行为吉祥、语言吉祥、文字吉祥、数字吉祥等。也正是因为连皇上都需要钟馗治病消灾的传说及其“消灭天下妖魔鬼怪,除恶务尽”的誓言,历代百姓渴求平安幸福,于是就从钟馗身上衍生出许多希翼来;于是画钟馗配蝙蝠,叫做“福到眼前”、“福临贵府”;画蜘蛛自上方落下,意为“喜从天降”;画面上出现柿子和“如意”,表示“万事如意”;添“如意”和蝙蝠,叫做“如意来福”;画钟馗怀抱幼童,叫“盼子得子”;画钟馗嫁妹表示“福禧临门”、“好事连连”;钟馗举灯而行,喻“正大光明”、“前程无量”;钟馗手托生死簿,寓意“仗义执法”;钟馗持剑捧笏,意为“驱邪纳祥”“镇宅吉祥”……聪明的陈光林还给钟馗画巧妙地做了一个广告:钟馗手展纸扇,扇面朱笔大书“东方神画”四字,既富有地域特点、民族风采,又洋溢清风吉祥,为钟馗画走出神州国门漂亮地“喊”了一声高八度!这些美好的意愿都在钟馗画中得到了寄托展示。陈光林正是充分利用这些题材,又辅以自己颇有个性的山水、花木作背景,并赋予时代新意,创作出了百幅以上互不雷同的钟馗画作品,也因此受到了各界不同层次观众的喜爱。这应该说是其钟馗画作品的又一主要特点。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们印象中,钟馗画都是青面獠牙的恶鬼形象;版本就是过去十分流行的充斥血腥气的钟馗斩妖图;戏剧中的钟馗手舞破纸扇,两腿一高一低,形象更是前鸡胸后罗锅,真乃奇丑无比。陈光林反复地思索:吴道子的第一张钟馗画造型并不丑,后人缘何越画越丑呢?大都是“以恶治恶”的巫术理念在作祟。他认为,美术作品的特征就是“美”,作为美术创作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必须遵循“美”的规律,一位新中国美术奠基人蔡若虹先生就说过“美术作品一定要美”。于是,陈光林笔下的钟馗,无论是嫉恶如仇的状元,也无论是斩妖务尽的将军,还是吉祥纳福的天神,都是身材魁梧,威严而儒雅,刚烈并慈祥的形象;都力求将个性刻画得形神兼备,达到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其作品无论是《钟馗颂》、《判官爷》、《正气歌》、《神威图》,还是《馗公醉酒》、《除魔务尽》、《钟馗嫁妹》、《元人笔意》、《夜雨晨风拂面来》……画中钟馗都给人以可亲、可敬、可畏、可信、可爱之美感。这当是其钟馗画的第三个重要特点。
陈光林钟馗画的第四个主要特色是文野并重、博采众长。文人画大多缺少民间画的质朴、奇妙,而民间绘画又稀缺文人画的雅逸、内敛。陈光林注意到这一点很了不起,同时他还承古汲今,欣赏他的《元人笔意钟馗图》足以看出他的良苦用心以及探索力度;特别是长文题跋,或补景、或抒情、或言理、或寄志,不仅升华画意,更因中国画诗书画印的齐备而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在他的论文《钟馗画艺术略考》中也有详尽话语,本文不再赘述。
做为画家特别是一名中国人物画画家,陈光林至少还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绘画理论的研究。理论研究是不少书画家不愿涉足的活儿,不是感到为苦差事,就是觉得多此一举,更有甚者认为非自己行当。陈光林却认准这是对艺术的负责!他静下心来,从钟馗的起源与信仰、钟馗画的历史演绎和当代钟馗画如何创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逐项探索和研究,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近万言的论文《钟馗画艺术略考》。天道酬勤,颇受书画界读者欢迎的《美术报》独具慧眼,连续三期以整版篇幅连载刊登了这篇论文,《新华网》、《人民网》、《雅昌网》、《浙江在线》等约近千家网络媒体争相传载,在业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誉为“填补国学研究的空白”;二,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光林还热心于推动全国钟馗画的创作活动,利用自己在画坛的影响力于上海世博会期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的“全国首届钟馗画大赛”
,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尽职尽责,受到文化部领导的好评。
陈光林说,前人的作品再好也不能一味抄袭,要多读少摩,从中悟出精神,结合当代审美特点,创作出有别于前人,又有时代特色和自己风格的钟馗画作。这番话表露了这位成功者的自知之明和理智,也揭示了他或多或少的谦逊之意。我们期待着陈光林笔下的“东方神画”带给人们更多的吉祥平安、如意顺达的美好祝福。
(潘立纲: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电视台《我爱诗书画》栏目艺术总监)
|